新闻中心 分类>>

hth华体会.(中国)手机版APP下载土耳其甜点一口封喉

2023-03-19 13:52:5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华体会hth我生活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,经常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卖糖果子,有的是门脸儿很小的店铺,有的是小贩推车沿街售卖,而且只卖几种固定的糖果子。

  金灿灿、油亮亮的糖果子整整齐齐地被摆在托盘里,旁边还支起一口大油锅,现炸现卖。厨师会用一种筒状工具,将面糊一圈圈挤入油锅。面糊与热油亲密接触,空气中立刻飘荡出诱人的香气。路过的行人,大多会被那热气腾腾的气氛感染,忍不住回头买上一盒。

  作为一名合格的“吃货”,遇到没吃过的东西不尝一尝,是会受到良心谴责的。于是我在造型各异的糖果子前观察良久,发现最吸引我是一种做成圆圈造型,叫Halka Tatlısı的糖果子,看外形很像最近火遍全球的“西班牙油条”。

  光看那金黄的色泽,那焦脆的外壳,我似乎已经尝到了油香扑鼻,外酥里绵的绝妙滋味。

  于是我果断买了一份Halka Tatlısı,隔着纸袋就能感受到棱状外形的凸起和温热,卡路里在向我招手,邀请我来一场碳水狂欢。顾不得那么多了,我一口咬下去……

  脆是够脆,可是那坚硬和粗糙的口感,还有在我口中爆浆而出的糖汁,这根本就是披着“西班牙油条”外衣的“老北京糖耳朵”吧!

  可当我跟土耳其朋友吐槽的时候,她竟然很认真地对我说:“没错啊,西班牙油条跟这种糖果子本来就只是亲戚!”

  说是亲戚,还真不是胡编乱造。这位土耳其朋友向我娓娓道来了Halka Tatlısı糖果子的身世,没想到线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对境内犹太人下了驱除令,要求他们限期离境,还不能带走财产。这些西班牙裔犹太人不得不背井离乡,逃往北非和奥斯曼帝国。

  这时,眼光长远的奥斯曼帝国苏丹——巴耶塞特二世做了一个决定,他派出奥斯曼海军,接收了大批西班牙犹太人,并安排这些人在奥斯曼帝国的各个省定居下来。他还下了一道命令,要求奥斯曼帝国各省都必须善待犹太人,不准为难和迫害他们,违令者处以死刑。

  巴耶塞特二世后来还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「感谢信」:“您真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,宁愿自己贫穷也要把财富送给别人,我真是太需要这些人才了!”

  犹太人在这里组建社区,拥有自己宗教和法律,享有高度自治。犹太文化也获得空前繁荣,其中就包括一道美食——西班牙油条Churros。

  可以肯定的是,西班牙被阿拉伯人统治了长达800年之久,阿拉伯人确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,其中也包括饮食文化,所以西班牙的美食肯定是受到过阿拉伯人影响的。

  阿拉伯有一种传统甜点zalabiya,用钻孔的椰子壳盛着面糊,将面糊漏入油锅中炸制成型,然后浸泡在调味糖浆中。这道美食在10世纪的一本古老食谱《kitab al-tabikh》上有所记载。

  很可能是西班牙人改进了压面糊的工具,增加了面糊的黏稠度,通过压力使面糊产生漂亮的带棱花纹,这种造型使得食物油炸后外壳更加酥脆,造型更加好看,口感也更加紧实。

  可以说,无论是“西班牙油条”还是“土耳其糖果子”,追根溯源都是阿拉伯zalabiya甜点的变种。

  直到今天zalabiya依然流行在很多国家,如伊朗、叙利亚、阿尔及利亚、埃及、约旦、印度、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等。这个甜点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名称,在印度被叫做Jalebi,在伊朗被叫做Zolbia,在突尼斯被叫做Zlebia。

  不同的国家根据喜好对口味进行了微调。比如有些用藏红花调味,有些加了豆蔻,有些蘸糖浆,还有的只撒糖粉或砂糖。

  无论何种造型,糖果子都是伊斯坦布尔最受欢迎和最古老的街头小吃之一,尤其是在伊斯坦布尔欧洲一侧贝伊奥鲁区(Beyoğlu)的卡拉柯伊 (Karaköy),这个社区位于金角湾北端,最初被称为加拉太塔。

  金角湾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关键入口,自拜占庭时代以来就是重要航道,卡拉柯伊社区曾经是热那亚商人的聚集区,从13世纪起不同种族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定居,有外国人,有来自安纳托利亚的商人,也有从西班牙逃来这里的犹太人,各种文化在这里汇合,使得卡拉柯伊社区成为伊斯坦布尔最繁华热闹的社区。

  如今,卡拉柯伊社区鱼龙混杂的环境与这个历史社区的氛围格格不入。伊斯坦布尔政府决定对这一带实施改造,建造咖啡馆、书店、商店,打造一个地标式的文化社区。

  一些高级餐厅还尝试着对这种古老甜点进行改良,蘸上巧克力酱,撒上开心果粉,搭配一颗羊奶冰激凌球,前卫典雅的摆盘造型让糖果子改头换面,登上大雅之堂。

  在伊斯坦布尔住了好几年,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口味。每次遇到刚出锅、还冒着热气的糖果子,我都会花几个硬币买上一根。

  用粗糙纸袋装着的甜点又甜又腻,并不符合现代人低油低糖的健康饮食法则,但当我站在喧闹熙攘的伊斯坦布尔街头,这根甜点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,将我与这座古老而沧桑的城市融为一体。

搜索